测绘科学技术文献综述范文(工程测量文献综述(2)
印春荣不认为第一次战斗是卧底。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,印春荣对卧底面临的事一无所知,但他没想别的,只是
想着如何把案子拿下来,可以成为别人眼中既能当军医,又能缉毒的男人。其实那个案件本身并不太复杂,就是线人报告有2名毒贩手中有货,印春荣乔装成买家的马仔去和他们接触。双方谈妥后,2名毒贩将印春荣夹在中间上了摩托车,一起前往缉毒警早已埋伏好的宾馆。
一路之上,印春荣深怕有熟人认出他。可有时怕什么来什么,当他们驶到龙陵宾馆附近十字路口时,因毒贩未戴头盔,而被一个交警拦住。
印春荣虽和这个交警不太熟悉,但也怕被带到交警队暴露身份,那一刻心里也确实有些慌,遂赶紧拿出烟忽悠交警说:“哥们,我们刚从山里来,不懂得城里的规则,这次就放我们一马吧。”
印春荣一边说,一边冲着交警又暗施一个眼色。交警感觉其中可能有事,也就摆摆手说:“走吧,走吧,以后不允许啊。”
两名毒贩见此情景,也非常佩服印春荣的应变能力,遂对其又增添了一分信任。他们很快就到达宾馆,与假扮买家的缉毒大队长接头交易。
交易谈妥后,大队长进洗手间暗中布置埋伏的缉毒警,只等毒贩一出门就实施抓捕。可是印春荣却以为大队长真是上厕所方便,所以他一看毒贩拿着钱起身想走,也顾不得多想,抄起手边的一个烟灰缸,就向一名毒贩砸了过去。
另一名毒贩见势不妙,马上拔出匕首,向印春荣扑来。印春荣毫不畏惧,与毒贩扭打在一起。门外早已埋伏多时的缉毒警,听到响动后也冲了进来,直接将2名毒贩摁在了地上。
印春荣首次出战,虽然还有些沉不住气,但表现相当亮眼,当场就缴获9.85公斤,并为此荣立三等功。印春荣终于如愿以偿地被正式吸纳进缉毒队伍,从此在缉毒一线与境内外形形的毒贩一较量就是20余年。
卧底生涯堪称“无间道”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卧底?印春荣用行动为我们演绎了现实版的“无间道”。
2003年5月,云南边防支队查获90多公斤,据被捕毒贩交待,这些都已联系好买家,其中56公斤要运往广州,剩余38公斤要运往厦门。于是云南警方兵分两路,试图诱出大毒贩,然后伺机抓捕。
当时印春荣化身送货人“三哥”前往厦门,与一名毒贩“刀疤脸”接头。据说“刀疤脸”当过5年特种兵,身手不凡,枪不离身,而且还带着一个身高1.96米,体重106公斤的保镖。
而印春荣身高只有1.64米,体重最高时也只有70来公斤。可以说印春荣无论是身高,还是体能格斗,相比“刀疤脸”一伙都无优势。可卧底有时靠的不仅仅是体能之类的硬实力,还要有擅于揣摩毒贩心思的机敏、冷静、果敢等过硬的心理素质。
第一次见面是在厦门的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二楼茶室。不过这次见面只有十几分钟,只简单问了问货在哪里就分手了。
随后一连几天,“刀疤脸”都没有消息。印春荣反复回想当天见面的过程,应该没有什么破绽。
如果按照送货人正常心理,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带着38公斤毒品还无法交货,肯定会焦虑不安的。于是印春荣就主动给“刀疤脸”打去,催问能不能快点把事情办了。“刀疤脸”只淡淡地说了句“好吧。”
4天之后,“刀疤脸”终于打来。印春荣一看对方主动来电,感觉有门,不觉心中一喜。可是“刀疤脸”相当狡猾,只让印春荣一个人前去交货。
第二次见面仍然在那个茶室,人数对比,依旧是印春荣1人对阵“刀疤脸”与保镖2人。双方坐定,看似开始漫无目的地闲聊,实则是盘问,一问一答中暗藏杀机。
他们从云南边境的民俗,谈到进出边境的山间小路。印春荣凭借生于斯长于斯,以及从警后的丰富积累,把一个送货人的分寸拿捏得相当到位,遂使对方开始逐渐放松警惕。
可“刀疤脸”却突然话锋一转,问道:“听说曼海桥检查站查得很严,你们怎么把货带过来的?”
曼海桥是运送毒品入境的必经之路,这个问题必须回答,而且既要显出不假思索,还不能露出全部底细的模样。
于是印春荣爽快地答道“我们当然是用汽车过桥。”印春荣见“刀疤脸”两人露出期待的眼神,遂又果断打住:“至于货具体放在车的哪个部位,我当然不能说。”
印春荣扮演送货人,当然得懂得道上的规矩。聊了一个多小时,“刀疤脸”实在没看出破绽,终于要“验货”了。印春荣马上拿出“货”,以毒贩惯用的“递烟”的,将货送到“刀疤脸”手上。“刀疤脸”确信“三哥”是货真人真,遂令保镖打款。
文章来源:《测绘科学技术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chkxjs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8/817.html
上一篇:你认为未来测绘行业的前景如何
下一篇:测绘科学技术英语论文格式(测绘科学技术英语